中国重要矿产自给能力的提升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、面临着诸多挑战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。
提升的意义
保障国家资源安全
重要矿产如铁、铜、铝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原料。提高自给能力可以减少对国外供应的依赖,降低因国际政治、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供应中断风险。例如,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时,如果国内铁矿石自给能力较强,就能稳定国内钢铁产业的原料供应,避免钢铁企业因原料短缺或价格过高而陷入困境。
支撑产业发展
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依赖特定的矿产资源。如锂、钴、稀土等矿产对新能源汽车、电子信息、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。提高这些矿产的自给能力,有助于打破国外垄断,保障国内相关产业的供应链稳定,促进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。例如,中国稀土资源丰富,随着稀土自给能力的不断提升,为国内永磁材料、发光材料等稀土应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。
促进区域经济发展
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带动当地资源型产业的发展,创造就业机会,增加财政收入,推动基础设施建设。如在内蒙古、山西等地的煤炭资源开发,不仅带动了煤炭开采、洗选、运输等相关产业的繁荣,还促进了当地城市建设、教育、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发展。
面临的挑战
资源禀赋限制
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相对不足。例如,中国的铜资源储量虽然总量较大,但品位较低,且开采难度较大。与智利、秘鲁等铜资源丰富国家相比,在资源质量上存在差距,这增加了提高自给能力的难度。
开采技术与成本
一些深部矿、低品位矿的开采需要先进的技术和高额的投入。如深部金矿的开采,需要应对高地应力、高温、高水压等复杂地质条件,开采技术要求高,而且开采成本也会大幅增加。这使得在当前技术和成本约束下,部分矿产难以实现大规模高效开采以提升自给率。
环境保护压力
矿产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,如矿山废水排放、废渣堆存、植被破坏等。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,在提高矿产自给能力的过程中,必须遵守更严格的环保标准,这对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环保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矿产开发的速度和规模。
取得的成果
勘探技术进步与储量增长
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,如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、深部钻探等技术的应用,中国不断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储量。例如,在西藏多龙矿区发现了超大型铜金矿,新增铜资源储量数百万吨,这为提高铜资源的自给能力奠定了资源基础。
技术创新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
在矿产开采、选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。例如,在稀土开采方面,采用了原地浸矿等新工艺,减少了对地表植被的破坏,同时提高了稀土的回收率;在低品位铁矿的选冶方面,研发了新型的选矿药剂和工艺,提高了铁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,使低品位铁矿资源能够更有效地被利用。
国内资源开发战略调整与产业整合
通过调整国内资源开发战略,加强了对重要矿产资源的统筹规划。例如,对煤炭资源进行了整合,关闭了一些小型、不规范的煤矿,建设了大型现代化煤矿,提高了煤炭的生产效率和供应稳定性。在稀土产业方面,进行了行业整合,打击非法开采和走私,加强了对稀土资源的管控,提升了稀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,进而提高了稀土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。
|
|